城市荒芜角落蝶变成“口袋公园”,桥下废弃空间“变身”为便民停车位,老旧码头改造成了滨江书屋,承载记忆的工业遗存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城市建设的品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的深入开展,安徽省各地城市面貌不断焕新,城市肌理正在重塑。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如何结合实际、用好政策、创新机制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好托举群众的美好生活,是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高标准更新,绘就美丽宜居底色
推开窗,昔日斑驳的楼体粉刷一新,像换了件“新衣”;曾经拥堵杂乱的背街小巷,如今道路平整畅通、车辆停放有序、花箱生机盎然,成了邻里闲谈的“户外客厅”。在阜阳,老旧小区正上演一场场“逆生长”的蝶变,越来越多的“高龄”小区重新焕发活力。
自2015年按下老旧小区改造“启动键”以来,阜阳累计改造209个小区,总计378万平方米。“今年,全市计划再改造16个老旧小区2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420户。”阜阳市城乡建设局安全质量和勘察设计管理科工作人员满云峰介绍。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系统性改造更新,弥补功能短板,修补城市肌理,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最直接的行动。
在铜陵,曾经小码头林立、脏乱差的滨江岸线,如今已经蝶变为滨江生态公园,并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傍晚时分,铜陵滨江生态公园内,三五成群的年轻人骑着单车在公园中逐风而行,悠闲漫步的老者、奔跑嬉戏的孩童与江边落日美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昔日因粗放增长而遗留下的“城市伤疤”,正在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街头绿地建设、荒废角落盘活、公共设施提升等措施,以崭新的面貌、完善的功能重新回归。伴随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增长和提升,更新改造如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道现实课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城市品质功能活力大提升,无论是城市国土空间优化还是高标准更新改造,都需要回应群众期盼。”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洋说。
刘洋建议,坚持“体检”先行,将国土空间规划“体检”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前置程序和科学依据,通过摸清家底、问计于民,形成“体检”病灶图和更新项目库;坚持规划引领,打破“零敲碎打”的更新模式,由“小区改造”转变为“片区再生”,打造“完整社区”;坚持城乡统筹,捕捉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结合点,实现与文旅等产业高效联动。
“当前,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推进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专题活动,同步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以土地规划政策融合助力城市品质活力提升、服务居民自主更新。”刘洋表示,下一步会将征集到的市民建议充分体现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
高水平运营,激活城市内生动能
改造老厂房,保留红砖墙,植入美术馆、商业区……几年前还是一片废弃的柴油机厂,如今已成为城市文创地标。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合柴1972”人气火热,日均客流量约4万人。与火热人气对应的是,截至目前,“合柴1972”入驻的企业达226家,年产值约3.5亿元,吸纳就业人数约3000人。
通过“保留工业肌理、注入文化内涵”,建设于1972年的安庆白鳍豚水泥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集贤时空文创园。园区深度植入多元业态,以非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在打造猪圈咖啡、老兵时空餐厅、宜城供销等26个特色空间的同时,融入“山水宜城 有戏安庆”“白天看景 晚上看戏”的安庆文旅IP,通过故事情节设计、内容分享传播,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上个月国庆中秋假期,我们共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10万元。”安庆集贤时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燕表示。
激发城市存量资源潜力,通过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商业设施等,让其成为城市发展魅力板块、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如今正成为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城市发展迈入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如何结合城市片区更新,推动产城融合、壮大发展动能,更加需要科学统筹规划。”在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许晓飞看来,当前各地均在加强探索,也涌现出了很多典型案例,但整体性系统性谋划仍有待加强,主要反映在片区更新意识不强、功能业态定位不清、要素整合力度不足、市场化思维不够、投融资模式不优等方面。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基础在产业,高品质的运营关乎城市的持久生命力。许晓飞建议,要探索建立“片区+项目”的推进机制,创新存量资产盘活、功能业态升级、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创新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精准匹配、相互赋能。强化模式创新,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突出运营前置,联动项目策划、市场运作、要素融合、政策保障等,探索更新“造血”新模式。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高效能治理,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如果说小区改造,“改好”是上半篇文章,那么如何“管好”则是维系新家园、实现长久宜居的下半篇文章。
“有问题随手一拍,点击上传,社区工作人员马上‘接单’处理,真的太方便了。”提起“州到云”小程序,阜阳市颍州区京九路街道七里铺社区的居民方欣欣连连称赞。这个集社区资讯、邻里互动、“随手拍”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让社区管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近年来,颍州区京九路街道持续优化“州到云”数字化基层治理系统平台应用,通过“云上搭网格、移动管数据、物业补信息、系统联资源”,构建起“社区+网格长+网格员+物业+居民”多方联动、数据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也是群众感知城市温度的“神经末梢”。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的基础上,立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民生服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提升基层治理成效,能够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成色。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借助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丰富应用场景、解决治理难题、提升服务水平,正在成为新趋势和各地的新选择。
在合肥,“城市大脑”犹如中枢指挥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城市进行精确“感知思考”,并以数据驱动决策,助力城市运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细。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社会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以数据驱动决策,让治理更科学、服务更精准,是推动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必然选择。”铜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刘凯认为,在智慧治理领域,数据壁垒与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投入产出失衡难以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智治”发展。
刘凯建议,进一步推进统一数据平台与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和开放标准,推动数据高效互联互通。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对脱敏后的高价值公共数据进行市场化开发和增值利用,将其收益部分反哺“智治”建设,摆脱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的治理模式,搭建便捷的公众反馈渠道,让技术应用服务于人、造福于人。(记者 刘洋 许根宏 李鹏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