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天气晴好,黄淮平原田野里机声隆隆,宿州市埇桥区数十万亩大豆已丰收归仓,农民们正抓紧当前的“窗口期”抢播冬小麦。
埇桥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北纬33.6°,是我国高蛋白夏大豆黄金种植带,优越的光照、气温、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埇桥大豆”,以其高蛋白特性著称。
面对大豆单产偏低、产业效益不高的共性难题,埇桥区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在田野、实验室与市场中,书写出大豆变“金豆”的产业故事。
变“靠天吃饭”为“科技增产”
“今年天气不够给力,但大豆收成还不错,亩产接近300公斤!”在栏杆镇王庄村,家庭农场主王永飞对收成倍感欣慰。然而,2011年他返乡创业时,大豆亩产不足150公斤的困境仍历历在目。
过去,大豆病虫害多、产量低、效益差,农民更倾向种植玉米,这曾是我国大豆产业的普遍难题。王永飞不肯服输,叩开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大门,求教技术,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产”的转变。
2023年,他的农场加入“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成为明星品种“南农47”的示范基地;2024年,又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土壤生态研究,打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组合拳。
他的“增产三板斧”精准有力:一“抢”天时,播种期提前10天,巧妙避汛、壮苗抗逆;二“封”草害,创新除草剂配方,效果高达95%,成本大降;三“防”病虫,采用“一拌一封一喷”大豆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种子穿上“防护服”,将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引入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等,推动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精准化”,以“指尖管理、云端巡田”替代传统劳作。
如今,王永飞的农场规模扩至1000余亩,解决1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2024年,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高产竞赛中,该农场大豆以亩产323.8公斤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二、安徽省第一,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宿州力量”。
宿州市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实施“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工程由南京农业大学揭榜,在埇桥区和灵璧县分别共建两个万亩示范片,推进良种良法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广,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宿州全市大豆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埇桥区常年种植大豆约78万亩,年产高蛋白大豆12.5万吨。
变“田间种子”为“粮食芯片”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种业科技谷”,在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内,研究生黄金贵正在专注进行接菌实验,检测“南农47”对特定细菌的抗性。质谱分析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智能温室……实验室里高精尖设备一应俱全,在黄淮海地区首屈一指,为大豆种子研发提供坚实支撑。
“美洲大豆产业发展得益于育种、抗性、机械化三驾马车。我国大豆要改变对外依存度高的‘卡脖子’现状,主攻方向就是抗病虫育种。” 9月21日,在第三届宿州大豆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强调了大豆种业创新的紧迫性。
埇桥区将种业视为产业突围的“第一引擎”,全力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汇聚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力量。通过揭榜挂帅,科研人员成功育成并推广“金豆99”“皖宿112”“宿豆051”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蛋白、高产、抗病新品种。
创新驱动根基在于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将宿州研究院作为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把课堂搬进大豆田里。
“我今年5月来到宿州,整个大豆生长期都在这里学习,开展田间和实验室实验。”黄金贵说。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安排6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同时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到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为“埇桥大豆”科技创新注入智慧力量。
2021年以来,埇桥区依托制种大县奖励政策项目,提升区域品牌和“五化”水平,推动大豆制种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大豆制种强县。该区先后印发《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豆制种大县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确保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如今,埇桥区大豆良种繁育基地稳定在10万余亩,年产量1900万公斤,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辐射苏、鲁、豫等省份,让“埇桥芯”种遍黄淮海。
变“卖原料”为“创品牌”
在大泽乡镇的博之源食品公司车间,豆香四溢,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本地非转基因大豆加工成醇香的高蛋白豆乳。
“要有‘油皮’的豆乳才是最好的。”公司负责人韩素兰介绍,在“博士专家进埇桥”活动牵线下,公司与行业专家合作,引进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加工工艺跃升。新工艺能同时提纯蛋白质、脂肪、异黄酮、卵磷脂等物质,加热冷却后形成“油皮”,这是普通工艺难以做到的。
埇桥大豆即便拥有高蛋白等品种优势,也存在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好豆子却卖不上好价钱。为破解这一困境,埇桥区着力推动大豆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创品牌”转型。
“我们在周边托管了10万亩土地全部用来种大豆,秋后按照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进行回收。‘订单化种植’既保证了生产原料的品质,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韩素兰告诉记者,公司拥有豆乳和豆制品两条深加工生产线,近20个单品,年加工大豆6000吨至1万吨,带动周边200余村民就业。
博之源是埇桥区推动大豆精深加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埇桥区坚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路径,延伸产业链条。如今,从豆乳、豆干到高档大豆蛋白产品,大豆附加值不断提升。地理标志商标的成功注册则为品牌推广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埇桥大豆”影响力,使其从区域性农产品升级为全国性品牌。
“目前,我们拥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产值约1亿元,年加工大豆1万吨左右。大豆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埇桥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颗小小的“金豆”,成为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业”。当前,埇桥区正通过“素食产业生态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全力打造“中国素食之都”。
从单产突破的“田间革命”,到种业创新的“实验室攻坚”,再到价值跃升的“车间变革”,科技编织出埇桥大豆产业的宏伟蓝图。在这片黄淮平原上,一场关于大豆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一颗“金豆”的产业跃迁,正为我国大豆振兴与粮食安全贡献着日益坚实的“埇桥力量”。(记者 张玉芳 通讯员 项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