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方案》明确,全省将加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全面落实信用奖惩机制,构建信用创新生态。
构建全方位信用建设格局
《方案》突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全方位信用建设格局。在政务信用领域,实施政府诚信履约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建立全省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失信投诉受理和诉讼执行协调机制,力争实现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动态清零”,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
针对经营主体,开展“助企增信”专项行动,培育诚信经营标杆企业,深化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推动国有企业信用状况合规披露。
在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信用建设方面,分别明确行业商协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自然人信用记录规范归集及积分跨市互认等目标。同时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公信建设,注重行政执法和司法服务人员诚信建设,建立执法人员信用记录和信用承诺制度。
汇总建立相关主体完整信用记录
数据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方案》提出全面完整准确记录信用状况,2026年底前汇总建立相关主体完整信用记录。
升级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实施百亿数据归集倍增行动,推动与融资、产业等主题数据库互联互通。
在信息公开与流通方面,通过“信用中国(安徽)”网站集中公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公益性查询服务;制定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市场信用数据融合。
同时建立全流程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信用信息安全保障,守住信息安全底线。
强化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双向发力
《方案》明确强化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双向发力,推行“信用+告知承诺”“信用+免申即享”等模式,梳理专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健全严重失信主体认定、惩戒和退出机制,将信用查询嵌入审批监管全流程。
创新信用修复服务,2025年底前完善“三书同达”机制,试点“无感申请”提升修复效能。
在监管治理方面,2025年底前完成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建立“综合+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2026年底前形成信用承诺闭环管理体系,拓展信用报告在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领域应用。
重点推进政府履约信用监管,2025年底前建成省市县三级合同履约监管系统,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并以“信用+积分”等模式赋能基层治理,打造信用园区、信用超市等特色载体。
深化“信用长三角”建设
为释放信用经济活力,《方案》提出发展壮大信用经济,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创新业务,开展企业信用评级提升、文旅信用经济等试点。
深化信用融资服务,扩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信息归集范围,支持“信用+担保”“信用+抵押”等金融产品创新。
在市场信用建设领域,推动平台企业信用信息互查互认,加强网络主播、MCN机构等新兴领域信用监管。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信用合作,协同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评价结果互认,深化“信用长三角”建设。
安徽省将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为统筹,加大全国信用示范区争创力度,力争2030年底前实现各市全覆盖。通过启动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开展“诚信之星”宣传等活动,让信用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名片。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王峰